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余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后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从今天起,企划君为大家带来一个墓葬专题,梳理从古到今的墓葬类型,喜欢的支持我一下哦~
一、史前墓葬
史前葬俗的出现以“万物有灵论”、灵魂观念和祖先崇拜为代表的原始宗教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考古发现,中国已知最早的墓葬发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下室,曾发现三具随葬有装饰品、周围撒有赤铁矿粉的人类头骨化石,显然是有意识安葬的。埋葬习俗的发生,大约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之末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初。
(一)、岩洞墓
利用天然岩洞作为墓地始自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华南的一些地方仍较流行。由于华南岩溶地形发育良好、岩洞众多,利用天然岩洞安葬死者的习俗不仅开始较早,而且延续时间很长,如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广东封开黄岩洞、灵山(今属广西)石塘墟滑岩洞等均发现有岩洞墓。在广西,除较早的桂林颤皮岩等遗址外,在西北部山区的南丹县一带,至宋代甚至明清时期仍较流行,形成显著的地域性葬俗特征。特别是在颤皮岩遗址中,墓地和住所同处一洞,显然是旧石器时代岩洞墓葬俗的延续。
(二)、堆土墓
这类墓的特征是没有墓坑,大概是把尸体直接放置在地面上,然后用土掩埋。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的马家洪文化、松泽文化、薛家岗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中发现的墓葬,多不见墓穴,可能是在地面直接堆土掩尸骨的。长江中、下游一带,由于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地下水位很浅,不宜由地面向下挖穴造墓,于是,人们采取了在地面堆土掩埋尸骨的埋葬方式。因而,堆土墓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墓葬形式。在长江流域的有些地方,堆土墓一直延续到两周时期。如安徽屯溪,江苏句容浮山果园、溧水乌山、金坛鳖墩等地发现的西周时期墓葬,就是平地堆土埋葬的堆土墓。
(三)、积石墓
是一种用天然风裂石块、采用压缝交叠的方法在地面筑成的墓室。多分布在东北地区,如辽宁红山文化的牛河梁“积石冢”,以石垒墙、以石筑墓、以石封顶,平面有方形、圆形等。辽东半岛小珠山文化晚期旅顺四平山和老铁山也发现有积石墓。这类墓多分布在山梁或高坡上,墓内埋有数人至数十人不等。积石墓始自史前时期,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是东北地区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的墓葬。
(四)、贝丘墓
是一种利用食余贝壳堆积掩埋尸体的墓葬。多见于东南沿海地区,如在粤东一带分布有较多的贝丘遗址,其中以广东潮安陈桥村、和池湖凤地、鲤鱼墩、罗山咀、深湾等遗址为代表。鲤鱼墩M1为仰身直肢葬,墓的底部有狮蜡海月片铺垫,随葬有石锌、纺轮、穿孔狮蜡壳和螺壳饰物等;罗山咀墓葬随葬有穿孔鳖甲饰物。这些墓均埋在贝丘之中,形成滨海地区具有显著特色的墓葬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