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临床处方,基本可分为两类:药味少之小方与药味多之大方。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一般来说,只用二三味的方剂为小方,而15味以上药物组成的方剂,即可称之为大方。
自古便有小方、大方之辩。
精于小方的都是大师张仲景方被称为经方,是经过千百年来历代医生检验过的,是用之有效的,纵观其方,其药味并不多,是药简力专的典范。
据统计:《伤寒论》收载方剂首,《金匮要略》共收载方剂首,大部分的汤剂均为10味药以下,15味药以上的只有两个方剂,分别是鳖甲煎丸(23味药),薯蓣丸(21味药)。正是张仲景的这些小方,为病人解决了不少的痛苦,可见药并非越多越好。
小方虽小,作用不小,小病能医,沉疴可疗,拯救危亡,单刀直入,药简方纯,卓有成效,诚如许允宗所言:“病之于药,有正相当,惟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自专,病即之愈。”
研究药物的李时珍深谙此道,其《本草纲目》中的小方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20岁时病骨蒸,肤如火燎,咳嗽烦渴,濒临寝食几废之险境,以1味黄芩治愈。
读《王孟英医案》,深感其用小方治病得心应手,他曾说,一病原有一药主治,识之既真,何须多品?的确,临床上认证准,用单味药可以制胜的疾病就不必多加药味,或弃小取大。
小方应用得好,医患两者无不心喜,在患者药到病除,三两味药,花钱少、疗效高,无不感叹中医中药之神奇。
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胡希恕,穷其一生,精研伤寒。60年代末,胡老在治疗崔男慢性阑尾炎屡发的病例时,拟方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薏苡仁。其中白芍五至六钱,薏苡仁八钱至一两,三剂症已。其方总共不过10味药,却效若桴鼓。
开大方的是广络原野为大方鼓吹的,大都举李东垣的例子,其方子药味较多,虽有人赞他能用大方,好比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也屡遭嘲讽,尤在泾批其方欠纪律。张景岳说他“宁师仲景,不敢宗东垣”,他崇尚“精一不杂,斯为至善”。
有人把开大方的医生称为“围猎”,希望乱枪打鸟,冀收获一二,故药多之大方常称之为“围方”,而小方又称为“精方”。
对于大方的流弊,《唐书.许允宗传》中的一段话,说得淋漓尽致:“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证,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病,不亦疏乎。”
有人会辩解说,看似不纯的大方,所取得的疗效常出人意外,如17味的紫雪丹、35味的安宫牛黄丸及镇心丸、49味的大活络丹,等等。甚至还有《药庵医学丛书》中的回天再造丸,此丸50味药组成,恽铁樵赞誉其为:“乃聚四五十味药浑和之,使之正负相消,宽猛相济,别出一总和之效力。”然其方药物配伍繁而不乱,非造诣高深者不能问津也。
今人开大方的原因现在的中医大夫,开大方子成了惯例,成了气候。一张方子动辄就是20-30味,病人要花掉-块。熬好的药液,患者一提就是两大兜,足有10几-20斤,煎者需大锅,服者若牛饮。能不能把病治好?连大夫自己都不知道!
著名中医临床家郭生白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凡是大方子(药味多)很少能治病的,二十多味药的病,很难讲出道理来,就是十七八味的也多是对症用药的方子,对症用药的方子,没好方子,凡是大方子都是糊涂方子。什么是好方子?好方子,去了哪味也不行,添了一味都没用!
深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
一、思维上的错误
认为药多则照顾全面,用了这么多味药,总会有一些药起作用的。因而频频用大方,温清补泻,无所不包,升降浮沉,自诩面面俱到,侈谈“统筹兼顾”。但即使胃能忍受,而药已过病所。
当前时方的流弊也就在于此,市面上充斥着依症选方,照症配药的情况,头痛用川芎,头晕选天麻,眼干配菊花,便秘下大黄,不分轻重主次,“乱枪打鸟”,处方动则数十味,此未得仲景之真传,也殊不知药味之间存在着“拮抗作用”。
中医认为“药少则力专”,就是说药味少则治疗专一,能直接对疾病发挥作用,如果开大方,药味很多,这样药物之间的作用就会相互制约,药效也会相互抵消,是达不到很好疗效的。
近代名医岳美中教授认为慢性病患者脾胃本虚,投之大补大温之品,反而伤其胃气,致使病情恶化。病邪未祛,而患者正气先虚。
二、辨证上的不准确
如果一张方子,药味超过20-30个,基本上是大夫把握不住这个病情,看病的时候没谱,方子越大就越没谱。什么人参、鹿茸、冬虫夏草、藏红花,穿山甲……什么贵来什么。
一是没有抓证的特异性,不知四诊合参,不会同中求异,标本辨别不清,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真假与缓急不识;二是没有抓住主证,不会灵活运用八纲、脏腑经络、病因、气血、六经、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等,对证下药变成对症下药了。
中医在临证中,一定要抓主要病症,抓住主要病症就牵住了治病的牛鼻子。此刻,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起抓的思维本身就打了一半的败仗。所以,方子越精越能抓住病症本质。
当然还有一种最可悲的,不是中医不好,是干中医的人不好,中医的人不行了。没有想怎么去帮患者,他想的是怎么去赚提成。大夫到这个份上,就不是去想技术想治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