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我的门诊迎来了一位淋巴瘤患者,他的腋下长着一个如拳头大小的淋巴瘤。
患者向我详细描述了他的病情和治疗经历。他之前因为盗汗、乏力和发烧等症状,医院接受过治疗,并通过CT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恶性淋巴瘤。
患者的恐惧来源(然后寻求中医帮忙)
医院主张把肿瘤切了,但是自己医院做了手术,切除了瘤子,才导致后来伤口感染;病情逐步恶化、吃不下饭。术后不到3个月就去世了!
提醒!并不是说西医不好,尊重患者选择,可以单一的中、西治疗。或者中西结合。
经过仔细辨证,我发现患者面色肌黄、困重乏力,且经常在下午发热。
腋下的淋巴瘤压迫导致他疼痛难忍,睡眠质量差,精神状态极差。同时,他的舌红苔白,舌边有淤点,脉弦小数。
综合这些症状和体征,我判断患者的证型为湿郁化热、痰瘀互结。
湿郁化热和痰瘀互结是恶性淋巴瘤形成的重要机制。
患者长期湿气郁结,导致湿热交蒸,进而形成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
湿性重浊,湿气困体,阻遏阳气运行,使得患者在下午出现规律性发热。
同时,脾虚症状导致舌红苔白,舌边瘀点则暗示淤血存在,脉弦小数则显示肝郁和热象。
针对患者的症状,我拟定了一个
以清热利湿、化痰散结为主的中药方剂。
方剂中包含杏仁、蔻仁、薏仁、竹叶、厚朴、通草、滑石、法半夏等药材,旨在宜畅湿浊、清热利湿。
同时,加入鳖甲、大贝、土贝母以化痰散结,红花、丹参以祛瘀活血。
由于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因此首先解决这一问题,为后续治疗肿瘤打下基础。
患者仅服用两剂药物后,发热症状便得到了明显缓解,并且之后未再复发。这证明了中医治疗在缓解症状方面的有效性。
在第二次开方时,我着重于扶正和疏肝。
采用了四君子汤合逍遥散加味,以茯苓、甘草、柴胡、当归、生白芍、山药、黄芪、党参、炒白术、郁金、合欢皮、薄荷、大枣等药材组成。
这个方剂旨在疏肝解郁、健脾益气,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
经过七剂中药的调理
患者的肝气得到了疏泄,脾胃得到了滋补,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最令人欣喜的是,原先如拳头般大小的淋巴瘤也逐渐消退了。此外,家人的关怀和我们的安抚也让患者变得更加乐观和开朗。
这一治疗过程充分展示了中医治疗在淋巴瘤等恶性肿瘤中的独特优势。
通过辨证施治、整体调理,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还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并有望控制肿瘤的生长。
当然,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治疗方案也需因人而异。
因此,在寻求中医治疗时,患者应选择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进行辨证施治。
温馨提示:以上诸方药物用量均为一般用量,临证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增减,切勿擅自用药,需在专业中医辩证指导下使用;以达疗效;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